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曾经或现在独特的印记
自然的、人文的
这些珍贵的印记
(资料图)
浓缩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发展
也代表一个城市的对外名片及形象符号
而“文山八景”
就是每每谈及文山市绕不开的独特印记
在位于文山城七花南路与凤凰路交叉口
有一个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
名叫“八景园”
这里小桥流水、白墙墨瓦、曲径通幽
不仅景色优美、雅致
还将“文山八景”的意境
通过景观造景的表现方式
融入到整个园子里
令来到这里的市民
可重温文山昔日之美
图:肖关德
说到“文山八景”
老一辈的文山人或许能了解一二
但现在的年轻人对此却知之甚少
包括80后的小编也是在查阅诸多资料后
方知“文山八景”背后的故事
清康乾盛世年代,实行改土归流之功效,使得文山地区政治管理较为清明有序,城乡人口大幅增加,经济呈繁荣态势。人民能安居乐业,即增添对文化生活的需求,文山城周围的风景名胜即成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,于是所谓“八景”之说应运而生,在文人雅士中传为美谈,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山八景为:雁塔秋风、西华列戟、虎沟烟雨、南桥夜月、大兴双桂、二台返照、钟灵瑞梅、盘水回波。
雁塔秋风
文笔塔是文山城标志性建筑,是激励莘莘学子勤奋读书,报效国家的精神家园,是离乡在外的文山人难割难舍的乡愁。
清朝康熙年间,在文东山上建塔,当时称“文峰塔”或“东文塔”。几百年来,文笔塔命运多舛,几经建筑,几经损毁。嘉庆23年,文山知府听取当地文人士绅请求及建议,广筹资金,将文山魁星阁文峰塔移到此塔旧址,重建7层楼、高19余米的文笔塔。
嘉庆年间所建的文笔塔,经历百年后,于20世纪初,在兵荒马乱中毁于战火。又过了30余年,在惨烈的抗日战争中,抗日军队利用文笔塔废墟布置防空部队,用高射机枪对入侵敌机猛烈扫射,为保护全城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卓越贡献。
1997年,文山州、县政府顺应民心,多方筹集资金,在东山之巅重新修建文笔塔。新塔高居东山之巅,塔高49米,共七层。塔基六方围栏用汉白玉石筑砌装点,更显威仪凛然;塔身雕梁画栋,勾心拱斗,蔚为壮观;一群接一群的紫燕,围着塔顶上下翻飞,呢喃欢歌;翘起的檐角飞翼,挂满串串铜铃,一阵阵清风吹来,铜铃婆娑起舞,叮当作响,煞是悦耳悠扬。以文笔塔为主体的东山公园,有999级石阶。石阶两旁树木成荫,使得上下山间空气清新、芬芳馥郁。
文笔塔累毁,又累建,有何用意?据古籍记载,从唐朝到五代时期,到京城考中进士及第的士子,即可享受在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上题名的荣耀,以此昭示天下。故“雁塔”古时就成了文人金榜题名、前程远大的代名词。所以,文山文笔塔荣称“雁塔”,是家乡人民美好的愿望,它激励学子们勤发学习,企盼多有“雁塔题名”的人才出现。
古时,每逢金秋时节,游人都要登上文笔塔观赏风景。这时金风阵阵袭来,群群大雁掠过文笔塔顶,鸣叫着向南天飞去。引来观景之人无尽遐想、惆怅。文山文人们便在“雁塔”上平添“秋风”一词,富含诗意的“雁塔秋风”从此成为文山八景之首。
西华列戟
第一个将文山西华三十六峰比喻为“西华列戟”的人,是清朝末年的李熙文。清同治13年,李熙文考中甲戌科二甲第28名进士,因诗文书画俱佳,点庶吉士入京城翰林院学习3年。
当年,他家两代皆中进士,而誉满乡梓。其父李延福在清道光丙申年考中三甲第34名进士。当年即授广东南海知县,因政绩显著,不久就升任广东崖州知府。
李延福多年宦海在外,寂寞中非常思念故土。特别是山势苍劲挺拔,葱茏峻峭的西华山,常常令他魂牵梦萦。为聊解乡愁,李延福特绘文山西华山《三十六峰林木图》长卷。画面从如今的茶庵村垭口后山一路画来,有朝阳洞、歪头山、石马脚、旧城石径、猴攀岩、三元洞、红石岩、喜得冲等等,将文山西面山景尽收眼底。画中西华三十峰,峰峰如古代兵器中尖戟,高插碧空、固若金汤。
每逢公务闲暇,李延福常常拿出画卷把玩欣赏。当李熙文从北京回乡省亲,特转道于广东崖州看望其父,李延福便命李熙文将此画卷带回文山,并嘱咐在画卷上缀以诗文。光绪元年,李熙文回到故乡,请来名匠将长画装裱,近两丈长的画卷,用极为华贵的丝绸装裱。并遵父命,在画上题诗三首。诗曰:“西华列戟护金尊,峻峭诸峰万世痕。古柏苍松擎日月,星移斗转焕乾坤……”
虎沟烟雨
古时,离文山城约10里的西南山麓,有一座僻静的小山村。传说,山村后林密常有老虎出没。一到晚上,高昂、恐怖的虎啸声,常常令周围村寨的人们胆战心惊、夜不能寐,故这村庄古名叫“猫猫冲”。
村后有一高耸突兀的山崖,山形酷似头昂向西,前腿直伸,后肢卧伏的猛虎。当时,城里人到风景优美的“猫猫冲”郊游时,看见这惟妙惟肖的“猛虎”,皆啧啧称奇。并奔走相告,使到此观景赏“虎”的游人纷至沓来。官绅文人即将此村改称“喜得冲”。把村后沟壑,取名“虎沟”。
称为“虎沟”的山冲,70多年前,遍山遍岭还是繁茂浓郁的森林,整座山冲就是天然大氧吧,空气中随时充满滋润清新的水气,一经温暖的阳光照射,就飘逸出乳白色的岚烟,从森林中阵阵腾起,弥漫在山岫翠岭,飘浮在山冲上下。显得幽深莫测、朦胧别致,故称“烟雨”。
酷似猛虎的山崖,清澈甘甜的溪水,烟雨翠微的群山,构成美轮美奂的景观。几百年来,成了文山人趋之若鹜、郊游玩乐的极佳地点,当年,此处被赋予诗情画意的名称:“虎沟烟雨”。
南桥夜月
清代,盘龙河上的永济桥俗称南桥,为康熙9年所建。此桥为文山城乡各族民众的生活、劳作带来极大方便。更是文山同南边几个县镇,乃至越南的交通要津,对文山的经济繁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当年新修建的南桥气势恢宏,桥上石阶石栏,精雕细刻,使来往的过桥人舒心养眼,自感荣耀;桥中心三层六角的水月亭,成了文人雅士赏风弄月的好去处。
每当夕阳西下,就有许多闲情逸致之人在南桥上相聚聊天、休闲乘凉。不知不觉,夜幕降临,倚栏远眺,东西两山在碧海天幕中显现墨黛轮廓;近处两岸垂柳在朦胧中轻柔戏水,缱绻缠绵;清风徐来,岸边丛丛芭蕉叶哗哗作响,好似在弹奏低沉的乐章。
这时,明月从河边高大的榆树梢头渐渐升起,她那冰盘般的容颜,倒映在水中,徘徊悱恻,好像多情地依恋着南桥;一时水波闪着粼粼银光,天光地锦,澄江如练,好一派饮醇自醉的“南桥夜月”。
大兴双桂
清康熙5年,非涯和尚于山西五台山云游至文山,最初只在民间挂锡传教。康熙20年,跟随吴三桂反叛清廷的开化总兵高起龙,兵败后被斩杀。康熙21年,朝廷特调高必盛任开化镇总兵,非涯和尚才受到官府赏识重视。经高必盛向教化土司龙上登说情,获准在龙氏土司家庙原址创建大兴寺。非涯和尚带领他的弟子,四处奔走,求取施舍。终于感动地方士绅百姓,齐心协力,共同捐助钱财,把大兴寺修建成功。并在殿宇庭院中栽种了两株桂花树。
到光绪年间,桂花树已有两百岁,仍枝繁叶茂、生机勃勃。每到中秋时节,两树绽满金黄花蕾,娇妍可爱、香飘十里。惹得满城善男信女、文人游客,纷纷到大兴寺观景赏花。在乡人颂扬下,双桂好似通灵人性,更加精神焕发,迎合僧众,花期延绵很长时间。从此,文人墨客们将大兴寺雅称为“大兴双桂”。
二台返照
“五台晚景好,又见二台坡。向夕他山瞑,余辉此地多……”
这是开化镇总兵高必盛为赞颂“二台返照”而写的五言律诗。此胜景在何处呢?被文山人称为“筲箕凹”的东山坡山腰,确有两个浑然天成的“白土台”,在高出山坡面8米的台阶上,有方圆三百平米宽的平坦台面。当年远远望去,俨然像座巍峨壮观的大戏台,又像抵御外敌的坚固堡垒。
此胜景曾在文山历史上名重一时,是文山人观山赏景,娱乐消遣的好去处。特别在夕阳西下时, 灿烂余晖返照在整座东山坡,“白土台” 便映照在一片金黄色中,显得斑斓多姿,令人震撼,更富诗情画意,故文人雅士把这独特的景观称为“二台返照”。
钟灵瑞梅
清康熙初年,长沙僧人了然和尚云游滇黔各地,见文山坝子山清水秀,风景旖旎,适宜长住 。他来到城北驻足,见此地背靠东山,前傍盘江河,与梦中所见的宝地非常相似,便决心在此建寺讲经传佛。
了然和尚经数年锲而不舍地奔走募化,积攒了足够钱财,遂了却建庙的夙愿。他取“知灵异而钟情”之意,将该寺命名“钟灵寺”。
了然和尚圆寂后,其高徒逊清和尚继承衣钵,主持钟灵寺事务。逊清和尚不忘恩师教诲,知“创业难,守成更难”的道理。更加殚精竭虑,含辛茹苦,继续奔走化缘,感动了官宦士绅、平民百姓,大家纷纷捐助钱财,使钟灵寺规模更加完善扩大。
逊清和尚多才多艺,特擅长诗词翰墨,对梅花如痴如醉,遂在寺内旷地上广种梅树,几年后百株梅树皆茁壮成活,蔚为壮观,花季时灿如云霞,香飘满城。因此,被冠以“钟灵瑞梅”美名而传扬四方。
新中国成立后,钟灵寺、火神庙一带成为解放军六十七医院院址。如今,寺庙早已荡然无存……
盘水回波
文山盘龙河用她甘甜的乳汁,滋润着桑梓大地,哺育着沿岸各族人民茁壮成长。她蜿蜒前行,以神奇伟力,在文山坝子上创造出九摆十八弯的优美姿态,展现出连绵四十里的壮丽画卷。
最让古代乡人称道的是,如今的交通宾馆前、回波桥上下这段河流,是当年盘龙河最美的风景之一。此段河床地势顺直、平坦,水流到此舒缓悠婉,更显碧绿清澈。清风徐来,吹皱层层清波,让人常有“河水倒流”的奇妙感觉。
乾隆12年,文山知县朱兴燕率领驻军及各族民众修筑完成文山城墙后,踌躇满志。每有闲暇,就信步穿过北门城楼,来到盘龙河边观河赏景。只见两岸被葳蕤的芦苇、芭蕉、藤萝装点得婀娜多姿;挺拔的大榆树上,群群白鹭在栖息鸣叫,一派祥和、安宁景象。
几经流连忘返,朱兴燕萌生建亭的计划,即从筑城余资中拨款,在钟灵寺、火神庙对面,盘龙河边建“观景亭”。自亭建成后,成为乾隆以后百年间,文山民众休闲赏景的又一好去处。朱兴燕曾在亭榭楹柱上悬挂自撰对联:“盘水回波,风起江心皱;龙江素练,月圆浪面拖。”
从此“盘水回波”声名鹊起,在民众中享有盛誉……
随着时代的变迁
文山老八景已不复存在
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壮丽秀美的景色
但无论时代如何更迭
八景,始终承载着文山这座城市的文化
勾连着城市的记忆
许多故事、许多乡愁……
都记录在“文山八景”
这部特殊的“历史札记”里
赋予每一个经过或驻足的人
最为真切生动的城市印象。
部分文字图片来源:映象文山、文山青年、七都古镇、文山文旅等
长图制作:冯明兰
编辑:姜婷婷 周秋
美编:冯明兰
二审:徐昌建
终审:代高鹏
关键词: